门科属:
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>>桑科Moraceae>>榕属Ficus
品种:
乔木。
花果期:
3-6月。
茎叶花果形态特征:
茎:
树干,高15-20米,胸径25-40厘米;树皮深灰色,有皮孔;小枝粗壮,无毛。
叶:
叶狭椭圆形,长5-10厘米,宽1.5-4厘米,全缘,先端短尖至渐尖,基部楔形,两面光滑无毛,干后灰绿色,基生侧脉短,侧脉4-8对,小脉在表面明显;叶柄短,长约1-2厘米;托叶披针形,无毛,长约1厘米。
花:
雄花、瘿花、雌花同生于一榕果内壁;雄花极少数,生于榕果内壁近口部,花被片2,披针形,子房斜卵形,花柱侧生,柱头圆形;瘿花相似于雌花,花柱线形而短;
果:
榕果成对腋生或3-4个簇生于无叶小枝叶腋,球形,直径4-5毫米。榕果无总梗或不超过0.5毫米。
地理分布:
产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(北至双柏、玉溪、弥渡,海拔800-2000米)。通常生于海拔900-1600米密林中或村寨附近。锡金、不丹、印度、中南半岛各国,马来西亚、菲律宾、北加里曼丹也有。
价值:
药用:气生根(榕须):散风热、祛风湿、活血止痛;树皮用于泄泻、痔疮、疥癣;叶用于流感、慢性气管炎、百日咳等等;果用于疮疖;树胶汁:用于赤耳、目翳等。
树皮可提制栲胶。园林绿化:为优良遮阴树、风景树及防风树。
资料来源:
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委员会.中国植物志[M].科学出版社, 1985,第23(1)卷:096
佚名.中国经济植物[M].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, 2014,上卷:123